分析实测“福建兄弟十三水有挂吗”(详细辅助教程)
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是一种因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的眼部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 、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瞳孔散大等症状 。其发病原因多由眼外伤 、脑外伤、糖尿病、颅底感染 、脑梗死、脑肿瘤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所致。近年来 ,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常通过病因治疗(如控制糖尿病、抗炎或手术干预)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恢复周期长 ,甚至遗留后遗症。近年来,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因其在神经修复和功能调节中的独特优势 ,逐渐成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重要辅助手段 。
什么是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各区域的病变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是脑神经十二兄弟中的老三,它是运动性脑神经,管着眼肌运动 ,并参与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如果它罢工了,我们的眼皮就不能正常睁开了,眼球也不能自由转动了 ,瞳孔也会散大 。
为什么会得动眼神经麻痹
现代医学认为脑干病变、脑膜炎等炎性病变 、相关的血管病变、由酒精或者由糖尿病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炎、肿瘤 、外伤等都可能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在糖尿病性单一脑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是动眼神经麻痹。起初表现为复视,几天内会进展为完全的眼肌麻痹,还会出现上睑下垂和瞳孔散大 。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理论基础
中医将动眼神经麻痹归为“睑废 ”“视歧”范畴 ,认为其病机与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相关。《灵枢·经脉》指出:“目为肝之窍,诸脉皆属于目”,眼周经络(如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气血运行直接影响眼部功能。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 ,可达到以下作用:
1.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动眼神经麻痹多因外邪侵袭、气虚血瘀、肝风内动等导致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眼睑及眼球肌肉失去气血滋养而发病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 ,可疏通相关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得以顺畅流通 ,从而改善眼睑和眼球的营养供应,促进其功能恢复。例如,刺激眼周穴位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等 ,可直接疏通眼部经络气血,缓解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
2.调节脏腑功能: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功能失调可影响经络气血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针灸可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 ,如通过针刺足三里 、脾俞等穴位健脾益气,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 ,气血充足则能更好地濡养眼部组织;针刺肝俞、太冲等穴位可疏肝理气,防止肝风内动,避免肝风上扰清窍导致的眼部症状加重。
3.促进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从现代医学角度看 ,针灸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再生,改善神经传导功能。针灸的机械刺激和物理效应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为神经修复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环境,加速受损神经的恢复,进而缓解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
现代研究证实 ,针灸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1.神经电生理调节:针刺可增强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释放,改善神经传导;
2.抗炎与抗氧化: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3.血管新生: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缺血区血供 。
针灸治疗方案与选穴原则
临床治疗需遵循“辨证取穴 ”与“局部-远端结合”原则 ,常用方案如下:
1.主穴选择
睛明穴(膀胱经):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直接刺激眼周肌肉,改善上睑下垂;
攒竹穴(膀胱经):眉头凹陷处 ,调节额肌张力;
太阳穴(经外奇穴):缓解眼疲劳,促进眼肌协调;
四白穴(胃经):瞳孔直下眶下孔处,增强下直肌功能;
风池穴(胆经):在项部 ,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可疏通头部气血 ,改善神经缺血。
2.配穴与辨证加减
气血不足型:加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
肝阳上亢型:加太冲 、太溪,平肝潜阳;
痰瘀阻络型:加丰隆、血海 ,化痰祛瘀 。
3.针刺手法
针刺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穴位特点,灵活运用补泻手法。如对于气血不足、正气亏虚的患者,可采用补法,即缓慢进针 ,少捻转,留针时可加温和灸或电针刺激,以扶正固本 ,促进气血运行;对于肝火上炎 、风痰阻络等实证患者,可采用泻法,快速进针 ,强刺激捻转,留针时间相对较短,以祛邪外出 ,疏通经络。在针刺眼周穴位时,要特别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眼球等重要组织 。
4.疗程安排
一般建议隔日针刺 1 次 ,10 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恢复情况,可进行 2-3 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治疗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案例
有一位年过六旬的患者,某天突然出现视物成双,左右双影 ,第二天起出现左侧眼睑下垂,逐渐发展到下垂的眼睑将左侧眼睛全部遮盖住,自己完全不能睁眼 ,就连一条缝都没有 。需要手动将眼睑向上扒开才能看到眼球。而原本居中的眼球现在却是转向外侧的。于是患者的子女担心老人中风,赶紧带老人来了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看病 。
查头颅CT排除新发脑梗。而且老人的四肢活动始终是正常的,和发病之前一样活动自如。嘴巴也没有歪 ,就只有左侧眼睑下垂。询问病史发现老人有2型糖尿病史约20年,但未规律服药控制血糖 。查了个随机血糖高达21mmol/L.诊断为左侧动眼神经麻痹。
患者就诊于针灸科,医生根据其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治疗取穴以左侧眼周穴位为主 ,如攒竹、鱼腰、丝竹空 、阳白、四白、太阳等,同时配合合谷 、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远端穴位 。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治疗隔日 1 次。经过 10 次治疗后 ,患者眼睑下垂症状明显改善,眼球活动范围增大,复视症状减轻;继续治疗 20 次后 ,患者眼睑下垂完全消失,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症状完全缓解 ,随访半年未复发。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优势及注意事项
《灵枢· 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眦…… ”故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睛明 、攒竹,足少阳胆经穴瞳子髎、阳白,疏通足太阳、少阳及眼周局部经气 。针刺眼周穴可调节气血、疏通局部经气 、缩短病程、改善视觉质量 ,达到治疗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运用电针结合穴位注射 ,不失为一种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好方法。首先,针灸是一种相对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与手术治疗相比 ,避免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患者更容易接受 。
其次,针灸因操作简便 、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受到人们的推崇。
针灸通过多靶点调节促进神经修复,治疗神经损伤、肌肉瘫痪一类病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针灸针就像是专门教训不乖的脑神经十二兄弟的棍棒一样 ,不止可以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 、滑车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问题都可以解决 。
另外,针灸治疗科整体调理并且无依赖性。针灸不仅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 ,还能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机体功能,改善全身状态。同时,针灸治疗无药物依赖性,不会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可作为长期治疗手段。
针灸治疗应注意,治疗前明确诊断,重视原发病的治疗;治疗中严格消毒 ,谨慎操作,防止刺伤血管或神经;治疗后注意眼部护理,以及饮食 、情志调理 。
总之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治疗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针灸技术,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综合治疗措施 ,可帮助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针灸这一传统中医疗法 。
作者:张小晋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